幼小衔接 发布时间:2025-08-07 17:26 阅读量:72
实施时间与范围
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公办幼儿园大班(学前一年)儿童免除保育教育费(保教费)。
民办幼儿园同步覆盖,参照同类型公办园收费标准减免,高出部分由家庭承担。
覆盖对象:城乡所有幼儿园大班适龄儿童,不分公办、民办,惠及约1200万人(2025年秋季学期)。
减免标准与费用类型
公办园:原收费标准全额免除(如北京公办园年省1.44万元,武汉省级示范园年省7200元)。
民办园:按同地区同类公办园标准减免(例如:民办园月费800元,公办同类标准500元,则家庭仅需支付300元差额)。
费用范围:仅限保教费(基础托育及教育费用),不含伙食、住宿、校车等附加费用。
中央财政承担大头,地方财政配套,按地区经济水平分级:
区域类型 | 中央分担比例 |
西部12省区(如西藏) | 80% |
中部10省(如河北) | 60% |
东部发达地区 | 50% |
2025年秋季学期财政投入:全国增加支出约200亿元,同步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
普惠性:覆盖城乡所有合规幼儿园(含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园),确保教育起点公平。
特殊群体兜底:
各省需对低保家庭、孤儿、残疾儿童追加资助(如内蒙古特困幼儿年补2000元,江苏残疾儿童月补500元)。
边境地区如云南实施“三免一补”(保教、伙食、住宿全免)。
1、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学前教育支出占城镇家庭育儿成本8%-10%,部分大城市民办园月费达2000-3000元。新政通过年省数千至万元开支,直接缓解家庭压力,调查显示20%家庭曾因成本放弃生育二胎。
研究显示:学前教育成本每降1%,出生率或上升0.495‰。
2、促进教育公平与长期规划
倾斜中西部与农村:高比例中央补贴(西藏达80%)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分步推进战略:从大班起步,未来或延伸至中班、小班,目标2035年实现全国3-6岁全免费学前教育。
为防止“免费降质”,教育部联合财政部推出五方面措施:
规范办园:严审教师资质,强化安全监管;
师资待遇:要求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解决当前71%园长、76%专任教师非在编问题(尤其农村地区);
动态督导:结合《学前教育法》实施,建立长效监测机制。
财政压力:中西部市县依赖中央转移支付,需省级统筹专户化解延迟风险;
民办园争议:收费差异大(如泰州民办园限价941元/月),需强化属地定价监管,防“变相收费”;
学位紧张:公办园免费后报名激增,需同步扩增普惠资源(2025年目标覆盖率85%)。
短期:2025年秋季起关注本地细则,通过幼儿园或政务平台(如“浙里办”)提交申请;
长期:借鉴国际经验(如英国分层补贴、俄罗斯流动幼儿园),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普惠园与公办园同补助。
此项政策以“政府投入加法”换“家庭支出减法”,既是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亦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一环。其分步实施路径兼顾财政可持续性,而质量保障与特殊群体兜底机制,则彰显政策温度。未来若扩展至学前三年全免费,将重塑中国早期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