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 发布时间:2022-03-04 15:36 阅读量:30
网络教育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考试合格获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后,可毕业,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网络教育是很多人选择提升学历的方式之一,想要通过网络教育专升本进入理想学校学习,要参加学习组织的入学考试,多刷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一些院校的模拟题,帮助大家练习。
专科升本科《大学语文》入学考试题-阅读理解
(一)阅读《谏逐客书》,回答1-3题
谏逐客书(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请回答1-3题
1.《谏逐客书》选自( )。
A.《左传》 B.《汉书》 C.《战国策》 D.《史记》 E.《后汉书》
答案: D
2.《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
A.客人 B.客卿 C.说客 D.商人 E.本国士大夫
答案: B
3.《谏逐客书》能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比对偶连篇,文章气势雄浑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要害
答案: D
(二)阅读《乡愁》,完成4-5题。
乡愁(余光中1928 -201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1—2题
1、诗中的“海峡”指的是( ) 。
A.琼州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台湾海峡 D.白令海峡
答:C
2、对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最为准确的句子是( )。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
D.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爱情、友情、亲情。
答:B
(三)阅读《<论语>的温度》,完成6-10题
《论语》的温度(于丹)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请回答1—5题
1、《论语》的
A.孔子 B.孟子 C.孔子的弟子 D.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答:D
2、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 )
A. 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B. “觉”在某一刻
C. “悟”在漫漫岁月
D.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答:D
3、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答:A
4、 “《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 )
A. 《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
B. 《论语》的道理很艰深。
C. 《论语》的道理既艰深又浅显。
D.《论语》的道理浅显。
答:A
5、文章第六段借子贡的“慌忙”来反衬孔子的“淡定”,是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 )
A. 圣人的形象 B. 平易近人的形象 C.伟岸的形象 D. 为人师表的形象
答:B
(四)阅读《爱莲说》,回答1-3题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请回答1-3题
1、“濯”字注音正确的是( )
A.zhuóB. zhàoC. zháiD. dí
答案:A
2、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
A. 潇洒、闲逸的生活态度
B. 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C. 不与世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
D. 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答案:C
3、周敦颐被后人称为( )。
A.横渠先生 B. 五柳先生 C. 沧溟先生 D. 濂溪先生
答案:D
(五)新诗赏析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答案:C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答案:B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