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师培训 发布时间:2022-05-16 10:52 阅读量:24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CCUS是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也是碳中和背景下我国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我国CCUS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5月15日上午,第二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CCUS的发展展开讨论。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工业、生物质等碳利用过程与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工业过程。为推动CCUS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广示范。
为什么CCUS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胜负手”?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研究员张贤表示,到207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CCUS技术累计需贡献15%减排量,达到净零时减排104亿吨/年。研究表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2060年CCUS的减排贡献在5亿-29亿吨。
“2035年之前,CCUS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到了2035-2050年,也就是碳中和的攻坚阶段,CCUS的减排贡献将排到前三名,2050—2060年,CCUS就已经是中流砥柱了,将贡献超过50%的减排量,它确实是最后一公里的工程。”张贤说。
目前CCUS发展得怎么样?
“CCUS技术现在还没有大规模推广,整体处于工业示范的阶段。把我国和全球CCUS技术成熟度做对比,会发现基本上是旗鼓相当,但在管道输送、强化采油和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方面,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据张贤介绍,截至2021年9月末,全球大型CCUS项目共计135个(捕集量1.5亿吨)。其中27个处于运行阶段,106个在规划建设中,2个间歇运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经投运和规划中的CCUS示范项目达50多个,其中已投运项目39个,具备每年200-300万吨的捕集能力。
当前,CCUS涉及的主要行业日益多元,早期以天然气处理和化工生产领域为主,目前扩展到发电、钢铁、水泥等领域。
我国发展CCUS面临哪些挑战?
高成本是首要挑战。张贤指出,加装CCUS的高成本对燃煤电厂、钢铁、水泥等产业造成较大压力。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伟表示,CCUS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不足,造成理论支撑不够,导致在应用层面出现了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
第二,我国CCUS减排潜力大,但受制于源汇匹配问题,比如东南地区的源汇匹配并不理想。
第三,部署时间紧迫。张贤说,我国现役40%的燃煤电厂、55%的水泥厂和15%的钢铁厂,厂龄都不足10年,剩余服役年限较长,如果强制退役将引起大量资产搁浅。到2030年后,CCUS技术改造需求将迅速增加。以燃煤电厂为例,最佳改造窗口期是2030-2035年,在此之前要实现CCUS技术成本快速下降,从研发、部署层面来说是非常紧迫的。
第四,商业模式欠缺。CCUS项目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项目开发过程中,权、责、利的划分还不明确,企业缺乏长期运营动力。
第五,激励政策有待完善。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CCUS相关激励政策,但仍存在针对性不强、约束性不够等问题。
CCUS技术发展建议
“加强新一代技术研发是当务之急!”张贤表示,要加强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研发,争取到2035年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到2050年在多个行业广泛推广。另外,要加强产业政策扶持,着力打通与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投融资渠道,明确项目属性定位、长期监管责任、封存许可制度、安全监管、风险评价、减排量核算等政策法规。要明确碳中和目标下各行业减排路径,充分把握CCUS技术改造最佳窗口期,开展大规模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
魏伟同样认为,目前亟待开展有望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的颠覆性技术,建议尽快建成国家级的CCUS集成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统一的技术评价和标准体系。预期在2030年之前,实现一代、二代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集成示范,解决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支撑现有技术“走得快”,助力三代CCUS技术“靠得前”。到2060年之前,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瓶颈,推动新兴方案“跟得上”,支撑CCUS在我国形成显著的减排效益,助力碳中和目标“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