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

来源: 路问教育 发布时间:2022-05-17 阅读量:17

报名、考试、学习咨询 / 免费预约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共同发展趋势与重要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推进,国家政策层面对高校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要优化学科布局,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强化有组织创新,鼓励跨校跨机构跨学科开展高质量合作。

 

 

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

交叉学科研究是交叉学科形成的基础,亦是交叉学科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深化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交叉学科研究开展仍面临着深层次的多重障碍与制约。因此,识别并破除相应障碍是深入推进高校发力交叉学科研究的关键。

无形“疆界”造成三重障碍

交叉学科研究是整合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的视角、概念、理论、工具、技术等,针对超越单一学科的重大前沿复杂问题所实施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传统学科无形“疆界”的跨学科研究活动。传统学科间长期存在的无形“疆界”,成为阻碍交叉学科研究高质量开展的根源。

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组织载体,是第一重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活动主要分散于各学院内部开展,学院则通常是基于单一学科建制而成,因此,单一学科研究主导着高校科研活动。随着学院发展壮大,学院内部会逐步增设诸如研究中心、研究所、实验室、基地等科研组织,这些科研组织的研究领域更加聚焦,多专注于单一学科下的某一研究方向。这种单一学科科研组织建制遵循的是知识分化逻辑,在学科知识内部不断“裂变”,导致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越来越窄化。传统学科组织为单一学科研究提供了组织载体,学科组织载体成为学科成员(个体或团队)的组织归属。但以单一学科为主的学科组织显然自身无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组织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则面临着学科间森严的组织壁垒,难以有效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故此,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相应的交叉学科组织作为载体。组织载体的缺失直接约束着高校多学科研究资源的整合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使学者难以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适配交叉学科研究的制度缺位,是第二重障碍。

当前,支撑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外部制度处于缺位状态。内部制度方面,传统学科组织主宰下的高校学术制度是应学科组织需要而生的,相应地,既有学科组织制度更推重单一学科研究,形成涵盖教师聘任、考核评价、晋升、资源配置、奖惩激励等的传统学术认可机制,驱使教师在其所属学科内沿着成熟的学术职业轨道“攀行”。交叉学科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多主体、跨学科、应用导向等鲜明特征。高校既有的组织制度则是基于传统科研模式生成,对学术人员的科研成果认定、绩效考核、科研激励、职称评定等均是以其所在学科为基准,相应的制度体系服务于单一学科科研组织,对交叉学科研究却是一种框限。适用于传统学科研究组织的制度体系使交叉学科的研究行为、研究成果面临不易评价、无法纳入考核晋升成果认定范围、在交叉学科团队协作作量难以计算等制度瓶颈,无疑将限制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

外部制度方面,我国现行的学科评估制度主要是依据学科分类对高校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这一导向强化了教师在其所属学科内从事被“窄化”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学科评估导向的指挥棒效应下,高校内部对科研组织的评价同样是以学科为主导的,并且根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学科建设资源分配,进一步固化了学科封闭发展的模式,使资源分散在各学科之下,难以实现资源有效聚合。在内外部评估的综合作用下,高校科研模式更强调学科知识增长,相对忽视了科技发展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高校开展的科学研究未能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导致行业企业向高校投入科研资源、协同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衔接不畅,这也是我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未形成,是第三重障碍。

学科文化是我国高校的支配性组织文化,文化差异横亘于各学科之间,学科文化的差异化使各学术共同体更关注共同体内部的群体“繁衍”,即固守自身的学科领地,而不是多元学科的融通。高校不同学科组织(院系)之间彼此分离,学科间互动的动力不足、机制不畅;学科内部松散联结,学科成员习惯于“单打独斗”,主要以类似于“个体户”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局限于各自研究领域。学科指向的科研组织形式及与之匹配的组织制度造成高校学术研究组织各自为营、分化发展,甚至出现门户林立的现象。各自为营的学科组织文化不鼓励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活动,制约着高校多学科力量的充分整合,无形中抑制着交叉学科研究文化的形成,也阻碍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顺畅开展。

高校发力交叉学科研究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面对科技领域、现实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的局面,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高校应发挥组织能力,着力夯实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根基。

一是创新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形式。

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依托专属的组织载体,即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要着力破除传统学科组织壁垒,创新组织形式,创建新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首先是创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应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高效聚合校内分散于各学院(学科)的资源,在学校层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采取独立建制,逾越传统学科组织的阻隔,在校级层面建立统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其次是创建“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可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汇聚的优势,组建非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虚拟交叉学科研究组织以交叉学科项目团队的形式运作,主要承接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项目、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组成不同的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极具灵活性,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若项目任务完成可解散团队,根据新的项目任务组建新团队,若项目任务完成后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待攻克,可通过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发展成熟的“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可建设成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运行。

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若无适切的制度予以支持,便难以有效运行。一方面,国家层面应改革外部评价导向,加强制度引导。优化完善现有学科评估机制,在学科评估之外,制定适切交叉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评估方案,扭转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一味偏重学术性的导向,突出对科研成果促进国家战略实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考量。同时,加快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组织全国高校多学科专家协同评定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制度,制定评价流程、评价标准的国家范本,并引导高校内部建立相应评价制度。此外,支持新创一批交叉学科期刊,为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共同体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应探索构建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制度体系,为教学科研人员从事交叉学科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学校层面针对从事交叉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人员制定专门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制度;其次,针对虚拟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等兼职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员制定联合聘任等灵活聘任制度,打通与其原聘任制度之间的衔接通道;再次,设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专项建设资助及激励制度,尤其在组织初创时期通过种子基金等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与孵化扶持,对争取到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关键领域科研项目的交叉学科团队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是促进高校形成跨学科、跨界交融的组织文化。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以新质量观和新发展观引领高校实现组织文化的转型与创新。首先,加快推进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制定交叉学科建设专项计划,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逐步丰富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交叉学科体系,扩大交叉学科试点范围,实现高校多元学科文化兼容互促,为学科融通创新营造组织氛围。其次,高校应塑造主动契合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外适文化,打破仅关注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隐文化,支撑高校开展服务于外部现实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行为。高校可广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交叉学科交流与科研合作活动,促进高校内外部组织文化深度融合。再次,高校要将塑造跨学科、跨界融合组织文化纳入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理念自学校顶层至基层学术组织的传导;借助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及制度建设孕育制度文化,促成交叉学科行为;建设开放式交叉学科研究大楼、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有助于交叉学科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间,塑造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系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报名、考试、学习咨询 / 免费预约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英语培训
少儿英语培训 英语口语培训 新概念英语培训 剑桥英语培训 商务英语培训 PETS公共英语培训 出国前英语培训 英语四六级培训 成人英语培训
出国培训
雅思培训 托福培训 gmat培训 sat培训 gre培训 ap培训 alevel培训 act培训 aeas培训 ib培训 托业培训 pte培训
出国留学
国际课程 留学预科 欧洲留学 国际教育 新加坡留学 日本留学 美国留学 德国留学 韩国留学 澳洲留学 俄罗斯留学 加拿大留学 英国留学 西班牙留学 新西兰留学 意大利留学 法国留学 荷兰留学 瑞士留学 亚洲留学 香港留学 爱尔兰留学 马来西亚留学 音乐留学 艺术留学作品集培训
国际学校
国际小学 国际初中 国际高中
学历提升
考研培训 在职研究生 MBA培训 EMBA培训 MPA培训 MEM培训 MPAcc培训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自学考试 统招专升本
小语种培训
日语培训 意大利语培训 韩语培训 法语培训 德语培训 西班牙语培训 葡萄牙语培训 俄语培训
青少儿成长
儿童感统训练 学习能力培训 儿童注意力训练 儿童记忆力训练 儿童认知表达能力培训 儿童逻辑思维训练 儿童运动障碍训练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训练 儿童自闭症训练 儿童多动症训练 青少年心理辅导 青少年自信培训 亲子沟通培训 儿童情绪管理 家庭教育/家长培训 素质特长培训 少儿编程培训 夏令营
中小学辅导
幼小衔接 小学辅导 初中辅导 高一辅导 高二辅导 高三辅导 高三理综辅导 高三文综辅导 高考复读 艺考文化课辅导 高考辅导 高考单招 高中辅导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文体艺术培训
少儿体适能 足球培训 篮球培训 网球培训 羽毛球培训 瑜伽培训 瑜伽教练培训 形体训练 爵士舞培训 健身教练培训 美术培训 书法培训 声乐培训 模特培训
建筑工程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监理工程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二级造价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BIM项目管理师 公路检测工程师
消防安全
消防设施操作员 保安员培训 一级消防工程师 二级消防工程师 初级安全工程师 中级安全工程师 应急救援员培训
财会金融
会计培训 会计实操培训 证券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银行从业资格 期货从业资格 经济师 注册会计师 初级会计师 中级会计师
职业资格
教师公开招聘 法律职业资格 社会工作者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 职业资格考试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碳排放管理师培训 教师资格证培训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 教师资格面试
医药健康
康复理疗师培训 执业药师 心理咨询师培训 护士资格证 女性保健培训 针灸培训 月嫂培训 推拿培训 催乳师培训 护理培训 健康管理师培训 养老护理员培训 育婴师培训 公共营养师培训
艺考培训
美术艺考培训 音乐艺考培训 播音主持艺考培训 影视表演艺考培训 舞蹈艺考培训 编导艺考培训 空乘艺考培训 书法艺考培训
餐饮培训
面点培训 小吃培训 厨师培训 烘焙培训 饮品培训 西点培训 甜品培训 咖啡师培训 西餐培训
少儿艺术培训
少儿口才培训 少儿模特培训 少儿围棋培训 少儿书法培训 少儿美术培训 少儿表演培训
计算机IT培训
编程培训 ug编程培训 plc编程培训 java培训 python培训 php培训 c语言培训 linux培训 软件设计培训 软件测试培训 软件工程师培训 网站开发培训 嵌入式开发培训 web前端培训 电脑培训
游戏动漫
游戏编程培训 原画培训 游戏策划培训 动漫培训 影视动漫培训 动画制作培训 影视制作培训 影视后期培训 视频剪辑培训 插画培训
网络营销培训
淘宝培训 新媒体营销培训 电商培训 seo培训 短视频培训 产品经理培训
设计培训
3dmax培训 效果图培训 平面设计培训 广告设计培训 美工培训 ui设计培训 网页设计培训 ps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
电工培训 摄影培训 证书大全
美容美发培训
化妆培训 美甲培训 美容培训 美发培训 纹绣培训 半永久培训 彩妆培训 皮肤管理培训 美睫师培训 形象设计培训
管理培训
拓展训练 企业管理培训 领导力培训 物业管理培训
职场提升培训
口才培训 当众讲话沟通培训 演讲培训 销售口才培训 礼仪培训 心理素质培训
工业和信息化技术
人工智能培训 大数据培训 云计算培训 物联网培训 区块链培训 网络安全培训 软件开发培训 虚拟现实培训 数字媒体培训 集成电路培训 通信技术培训 智能制造培训 工业机器人培训 智能网联汽车培训 碳中和碳达峰培训 其他
中考
中考资讯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政治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中考作文 中考试题 小升初
高考
高考资讯 大学及专业介绍 高校招生 高考作文 高考试题 高中英语 高中数学 高中语文 高考助考 高考备考 高考志愿填报
职业教育
中职 高职 单招 职教问答 职教热点 职教专业
百科知识
教育百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