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路问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17 阅读量:2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2024年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该校首次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列为强基计划的新增专业。为何上海交通大学会选择将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一工科专业纳入强基计划?这一招生培养方式有何独特之处?这些毕业生未来又将投身何种职业领域?
上海交大是我国最早创办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等教育的学府,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囊括第一或A+。这一学科创办于1943年,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为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辽宁号”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蛟龙”号载人潜器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天鲸号”海上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总设计师谭家华院士等一大批舰船和高端海洋装备首型首制总师。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深化船海领域工程教育改革,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打造世界船海领域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周薇介绍,在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中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尚属首次,今年恰逢黄旭华院士百岁生辰,上海交大将这一新增的强基专业定名“旭华班”。
“海洋领域的竞争核心在于装备和人才,我们尤其缺少具有科学家思维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船建学院院长付世晓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科学探索奖的获得者、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他认为对于海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完成两个步骤,先是从1到0,在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的本质,再是从0到1,探究科学前沿进行知识创造并由此推动工程技术的实质性进步,建立基于第一原理的工程科学思维。
“旭华班”的培养方案强调将“数理基础-工程能力-科学思维”一体化培养,强化同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致力于为海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安全维护保障等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方向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据悉,早在4年前,上海交大船建学院就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态势和技术变革趋势,在国内率先开展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逆向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以设计制造为主干,流体性能和结构安全为支撑,智能控制和绿色动力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
以往课程的教学案例之间缺乏紧密关联,新的课程体系共用了一艘船作为案例开展教学,从认知、表达、分析,到测试、设计、建造,将知识点串珠成线,注重理论同实践的紧密结合,消除课程冗余和重复的内容。除了知识结构的重构,交大的船海专业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课程采用TBL(Team Based Learning,基于团队合作的学习)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讨论和实践”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教师的角色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了“裁判”和“导演”。课程设计了“纵横船海”“航海时代”“水能载舟”“今日船工”“深海工厂”“龙宫探秘”“蓝色能源”“百家争鸣”8个部分,让学生从不同维度领略船海工程的魅力,而每个部分又设置了专业论题或实践任务,通过实践激发思考,通过思考引发兴趣,学生学习成效显著提升。
在此次发布的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中特别说明,“旭华班”将采取本博衔接贯通培养,学生可以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直接确定研究方向并选择导师,本科三年级结束后可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培养的学习阶段,开展学术研究、修读博士阶段的课程,最大程度地缩短人才培养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