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路问教育 发布时间:2024-02-28 阅读量:2
近两年,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调整上动作不断。然而,在专业设置上,部分高职院校仍存盲目追求热门、过度注重招生效果而忽视就业引导等问题,导致某些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显得较为随意。由于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撤”与“立”上必须慎重考虑。哪些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更迭?又该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调整机制呢?
学校在专业调整方面有较高自主权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朱远胜告诉记者,作为纺织服装类行业特色院校,该校撤销专业的原则是是否符合时尚纺织服装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设立一些技术类专业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朱远胜介绍,较高的自主权也是高职院校能实现快速撤销和设立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认为,高职院校撤销某一专业的原因一般是生源不理想、就业不如预期,此外,还可能与高职主动调整定位、适应群众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在设立专业时会受到劳动力市场预期和判断的影响,实用、适应和提前布局可能是高职院校新设专业的重要考量。”唐智彬补充说。
据介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每年会对各个专业作出“优先发展”“预先警告”“停止招生”的相应评价,目标是及时撤销落后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例如,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与学院智能制造的专业特色不相符,专业独立,形不成群的优势,因此决定撤销。”该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介绍。
郑德前表示,高职院校围绕专业进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减少或淘汰不再适应市场需求或不具备竞争力的专业和课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仍存在“一哄而上”追热门等问题
从理想的效果看,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有利于紧跟市场发展步伐,为新产业培养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存在“一哄而上”追热门,重招生效果轻就业引导,部分专业设置较为随意、缺乏科学严密论证等问题。
“一些学校并不具备新设一些专业的条件,但为了招生,盲目跟进,最终导致师资和办学条件短缺,难以为继,匆匆进场后又匆匆离场。”唐智彬说,还有一些学校缺乏办学耐心,专业变化频繁,导致骨干专业缺乏,难以形成特色优势,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更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了多招生,投其所好,缺乏对学生及其家长以就业为取向的合理引导。另一方面,专业小、学习内容范围窄,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专业设置多,学校招生容易,但就业难以做到精准对应,会降低学生对口就业的概率。”
“教育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需要较宽的专业基础。专业分得太细太小,容易造成专业的不稳定,当该行业或职业中某项技术或工具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引发专业内容的调整,从而引发专业设置的不稳定。”赵志群说。
朱远胜直言,专业的名称会直接影响该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因此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多招生,设立专业时会在名称上颇下一番功夫。“例如,虽然现在的纺织厂已经非常智能化,也很干净,但很多人听到纺织,容易联想到的是灰蒙蒙的车间环境,有很多飞花,因此有的学校在设立这个专业时会想怎样把纺织两个字改得更有吸引力,而非怎样让专业更有竞争力。”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郑德前看来,好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专业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就业情况、学生发展潜力、社会吸引力、专业品牌影响度、专业资源共享度等内外因素,及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实现学院专业办学保持与区域产业发展较高的契合度。
2017年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尝试通过“黄红牌”形式,进行专业预警和调整。朱远胜认为,从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新产业出现后需要有专业人才作为支撑的角度看,对专业进行快速更迭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新设立某个专业要先考虑师资、实训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是完全新建一个专业会给学校本身带来很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专业撤销和设立的评估机制。”
赵志群从人才培养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建议。他表示,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条件是宽的专业基础,因此应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一定的广度和宽度。
“高职院校做好专业‘加减法’,要避免一哄而上。”唐智彬认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设置体现较强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专业设置也要充分考虑未来调整的需要,专业口径应可宽可窄,不过度迎合市场,要兼顾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来设置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