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尾期是帮助孩子从“放松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的关键过渡期,家长的引导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开学后的状态。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孩子平稳收心、高效衔接:
暑假里孩子往往晚睡晚起,突然强制早起易引发抵触,建议用3-5天逐步过渡:
- 睡眠调整: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15-20分钟(例如:从23点睡→22:40→22:20,7点起→6:40→6:20),最终匹配开学后的作息(小学一般7:00前起,中学6:30前起)。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产品,可陪孩子读绘本、聊学校趣事,营造入睡氛围。
- 饮食与运动:减少零食、冷饮,恢复三餐规律(尤其早餐要吃好,避免开学上午犯困)。每天安排30分钟户外活动(跳绳、散步等),既能消耗精力,也能让孩子保持活力。
避免开学前“突击补作业”的焦虑,需提前盘点、拆分任务:
- 作业清零计划:和孩子一起列出未完成的作业(如暑假作业、预习内容),按“轻重缓急”分配到每天(例如:作文需要3天完成,可拆分为“构思提纲→写初稿→修改”),用打卡表记录进度,完成后贴星星奖励。
- 预习与复习衔接:
- 复习:回顾上学期课本重点(数学公式、语文古诗文等),避免知识遗忘;
- 预习:浏览新学期课本前2-3单元,标记看不懂的地方(如英语新单词、数学新公式),带着问题开学,更易跟上课堂。
- “断舍离”电子设备:设定“每日屏幕时间上限”(如1小时),用学习类APP替代游戏(如背单词软件、科普纪录片),逐步减少对娱乐的依赖。
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提前感受开学状态,减少陌生感:
- 模拟上学日:选1-2天完全按开学流程进行——穿校服、吃早餐、“出门”(在家模拟上学路)、“上课”(专注看书/做题40分钟)、“课间休息”(远眺、活动)、“放学”(整理书包),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 准备开学物品:和孩子一起列清单(新文具、校服清洗、书包整理等),让他们参与挑选笔记本、笔袋,增强“开学仪式感”。例如:给新课本包书皮时,可聊“这个学期想在这门课上达成什么小目标?”

孩子可能因“作业没写完”“担心新学期难度”而抵触开学,家长需多倾听、少说教:
- 主动沟通:用开放式问题代替指责,比如:“暑假快结束了,你觉得最舍不得的是什么?”“对新学期,你有点担心的地方是哪里呀?”先接纳情绪,再一起想办法(如担心数学难,可提前看1节趣味微课)。
- 正向心理暗示:和孩子聊开学后的期待(如见到好朋友、参加喜欢的社团),翻看班级合照、之前的奖状,唤醒对校园生活的好感。
- 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说“开学真麻烦”,而是表现出“新开始很有趣”的态度(如自己整理工作清单,说“妈妈也准备好迎接新挑战啦”)。
- 健康检查:确认疫苗接种、体检报告等是否齐全,调整作息的同时,保证孩子每天8-10小时睡眠(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避免开学后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 制定新学期计划:和孩子一起写下3个小目标(如“每天睡前读20分钟书”“每周主动问老师1个问题”),贴在书桌前,让他们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关键原则:收心不是“急刹车”,而是“平稳减速”。家长的耐心引导比催促更有效,通过规律作息、任务拆解、情绪安抚,让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好准备,才能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