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9 日,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劳动教育课程博览会在江津区召开,会议由重庆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向斌主持,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江鹏、国家督学、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邓沁泉、江津区副区长冯在文等出席并讲话,来自重庆市教育系统的 200 余名代表参会。
江津区立足探索 “基地 + 学校” 共建模式,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建设与辐射作用、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打造各级各类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初步形成具有江津辨识度的 “劳动美、生活美”“113+N” 劳动教育模式。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江鹏强调,重庆正加快构建 “课程体系化、资源集成化、实践多样化” 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各区县重点落实 “五个提升”:
-
提升课程化水平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确保每周 1 学时的劳动必修课不被挤占、挪用,职业院校开设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专题必修课,普通高中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
提升实践化能力 :构建 “人人可劳动、处处皆劳动” 的育人阵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所中小学和职业院校至少建设 1 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
提升职业化认识 :推动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鼓励职业院校在中小学设立 “职业启蒙体验室”,中小学校在职业院校设立 “劳动实践教室”,建立常态化共享机制。
-
提升生活化范畴 :制定分龄劳动清单,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在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
-
提升开放化氛围 :每学期至少开展 1 周集体劳动活动,以班级、年级或校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实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