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关于元曲的分类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剧曲(包括元杂剧与南戏)。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杂剧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当于序幕,但也像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 :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散曲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小令、套数、带过曲。
小令:小令又被称之为“叶儿”,这个名字来自于唐代的酒令,调短字少和单片只曲是它的基本特征。还有一种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的被称为“重头小令”的连章体类型,与小令首尾句法相同,内容相联,同题同调。
套数:套数又被称之为“大令”或者“散套”,是从唐宋时代的大曲以及宋金时代的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来。套数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一整套的押韵都必须相同;二是要有尾声;三是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接而成。
带过曲:带过曲就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但曲牌最多数量不得超过三个。属于小型曲组,容量小,且没有尾声,只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风格特点
(1)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的自由灵活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相比而言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3)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不仅可以平仄通押;曲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这就使得散曲趋向口语化、俚俗化,起到了使曲意明朗活泼的作用。北曲的衬字可多可少,而南曲则有“衬不过三”的讲法。
教学点:17个 人气:193
教学点:17个 人气:158
教学点:17个 人气:122
教学点:17个 人气:100
教学点:17个 人气:88
教学点:17个 人气:87